欢迎访问 工程法制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调研

林芝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城在林中人在画中

时间: 作者:admin 来源:

  

  位于林芝市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9月28日摄)。

  累计新增人工造林4743.93公顷,完成公益林管护44.68万公顷、森林抚育2.01万公顷;实施9个自然保护地、3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修复和植被恢复;全市林地面积657.44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03平方米……这是林芝市书写的靓丽生态答卷。

  近日,国家林草局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林芝市榜上有名。

  数年“创森”路,今朝把梦圆。近几年来,林芝市坚持造林绿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交通枢纽廊道建设、森林资源管理一体推进,城区绿化、廊道绿化、水系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提升,一张覆盖工布大地的“绿网”已然织就。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现在出门沙尘没了,蓝天多了,绿地多了,呼吸的空气非常清新。”家住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的村民布其加说。以前,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雅鲁藏布江一带植被退化,沙化严重。沙尘天气让色果拉村常年都是“灰头土脸”。风沙不仅对村里的房屋造成破坏,“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村民身体健康。

  这样的情况如何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种树。多年来,色果拉村防沙造林工程从未间断。如今,色果拉村已经种了几十万棵树,种植面积近7万亩。

  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这是林芝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初衷。在有效消除成片荒滩荒山的基础上,该市以国土绿化工程为抓手,推动局部区域的绿化和生态修复。投资4000万元实施了城市周边面山修复工程,投资2987.3万元实施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投资1084万元开展了防沙治沙工程,投资1.4亿余元实施了4县(区)公路沿线生态修复(造林)工程。近两年来,林芝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9.9万亩。

  围绕“一核六心、两轴八区、百片千廊”建设布局,林芝市突出城区林化、廊道绿化、村镇美化,实施城区森林进城、近郊森林围城、远郊森林护城和公园城市建设工程,努力打造山水交融、错落有致,苍翠欲滴、色彩斑斓的城市森林景观。

  人人都是生态卫士

  “我们站是守护原始森林的第一站,必须要守好。”米林县丹娘乡鲁霞沟管护站生态护林员白玛次仁说,为防止有人偷采偷伐,他每天都要巡山。他和另一位护林员索朗次仁常年守在鲁霞沟沟口,那里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雪莲花、云杉等珍贵植物和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林芝市是中国第三大林区,集中了西藏80%的森林。这里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生长着西藏古柏、植物活化石“树蕨”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珍稀动植物。同时,林芝市还拥有欧亚大陆分布最北的热带森林,是拥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的美誉。

  一直以来,林芝市始终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充分发挥全市12万余名群众生态管护员作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行为,实施禁牧休牧、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人人积极勇做美丽家乡的建设者、环境保护的完成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是乡村的本色,更是振兴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林芝市立足森林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经济林业和特色旅游业,推动兴林富民,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有173户村民,其中41户经营着大大小小的民宿,大部分村民在村里的旅店、餐馆就业。去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是有名的捧上生态旅游“金饭碗”的村庄。

  多年来,林芝市把生态资源保护理念贯穿旅游、林下经济、苗圃产业等发展全过程。2021年,依托28个景区,全市群众参与旅游业实现就业1.8万人次,增收6695万元;投资5.03亿元实施特色经济林果、林菌、林药种植,初步建成巴宜—米林—朗县水果干果产业带、墨脱热带水果基地等;投资2.45亿元建设苗圃14个、面积841.46公顷,苗圃总数增至43个,打造满足当地、面向全区的苗木供应基地。

  如今的林芝,绿量在增加,森林覆盖率年年提高,春来绿树吐荫,入夏河清水美,金秋水果香甜,冬日雪山皑皑,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原文链接:http://drc.xizang.gov.cn/xwzx/tp/202211/t20221130_3308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江泽民同志生平照片(一)

下一篇:享受足球的快乐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法制网 gcfzw.zgtlgcjz.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8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