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法制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能源工程

新能源发展关键瓶颈有望破除

时间: 作者:admin 来源:

  

  【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面对当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不优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拿出钉钉子精神,打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为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成长还有多大空间?如果不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新能源发展前景难言乐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调节资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更加完善,各类调节资源调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调节能力的建设优化,支撑2025年至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困扰新能源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望破除。

  去年以来,欧洲电力市场负电价现象引发关注。由于新能源发电量大增,市场无法消化,德国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出现了4个小时负电价。此前,英国、法国、西班牙也不时出现负电价,欧洲电力市场负电价全年时长创历史新高。在我国已开通电力现货市场的地区,负电价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负电价反映的,正是新能源迅猛发展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电力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能量调配器”,需要在发用电之间保持实时平衡。不同于稳定的化石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较“调皮”,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其大规模发展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挑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新能源发电波动时,我们能否及时调整其他发电资源或储能设施,进行“补位”或“让位”,保证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为应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我国持续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调节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灵活调节煤电规模超6亿千瓦,跨省区电力资源配置能力超3亿千瓦,抽水蓄能累计规模达5591万千瓦,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这些灵活性调节资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有力帮手。

  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装机相比,目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仍显不足。我国年均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预计“十五五”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大幅增加系统消纳压力。2024年前10月,全国风电利用率96.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光伏发电利用率97.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部分新能源发展较快省份消纳压力凸显。而调节能力建设缺乏统筹优化,存量调节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价格、市场机制等有待完善,亟待做好调节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加强调节能力规模、布局与新能源发展衔接,加大力度统筹现有调节资源高效调度利用。

  《实施方案》出台就像一场及时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清晰路线图。

  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加强调节能力规划是指导调节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根据《实施方案》,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性编制调节能力建设方案,科学确定调节能力规模、布局。这就给调节能力建设出了一份“施工图纸”,各地根据新能源增长规模和利用率目标,算清楚需要多少调节资源和建设时序,然后按计划一步步实施。这样就能避免出现“糊涂账”,新能源发展多快,调节能力都能跟上节奏,保证供电稳定。

  优化调用,高效协同。有了好的规划,还得高效执行。目前,调节资源的调用对系统需要、调度安全性、技术经济性等统筹考虑不足,对电力市场适应性不足。由于缺乏合理的调用机制,一些储能设施建而不用,成了摆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国电力系统中调节资源利用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调节资源调用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关举措。在立足现行调度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调节资源分级调度,各类灵活资源就能物尽其用。

  完善机制,激发活力。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是促进各类调节资源效用发挥的重要保障。《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峰谷电价机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设置备用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建立以调节效果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这给各类调节资源搭建了一个“大舞台”,让它们在市场机制激励和引导下,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新能源高效消纳。

  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面对当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不优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拿出钉钉子精神,打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为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原文链接:http://fgw.gxzf.gov.cn/fzgggz/xnyhkzsny/t1953609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见证·中国机遇)

下一篇:贯彻实施能源法,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法制网 gcfzw.zgtlgcjz.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8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