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试点范围涵盖东部、中部与西部区域,有助于探索不同发展层次、资源条件地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进而为全国范围内的实践提供多元经验参考。本期经济地理聚焦杭甬温、合肥都市圈、成都市,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改革探索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9月11日,《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公开发布,同意包括合肥都市圈在内的10个区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周期为即日起2年。同时发布的《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合肥都市圈突围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明确了路径。
作为全国10个试点区域中唯一以“都市圈”为实施单元的改革样本,合肥都市圈以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正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必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合肥范式”。
用好技术资源优势,引领改革创新活力释放
根据《实施方案》,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合肥都市圈的技术要素资源优势重点体现在科研矩阵、产业集群、人才磁场三个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战略科技力量,在量子信息、核聚变、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形成“0到1”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以科大讯飞、京东方、蔚来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模式,构建起“1到N”的产业转化通道;一系列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落地,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向合肥聚集,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迸发区域合作优势,形成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是安徽更好地激发技术资源优势的‘催化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向毗邻省份安徽等中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对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有裨益。
在张文忠看来,合肥都市圈集中了众多优质高校、研究院所、科学中心,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具体来看,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逐步成长为安徽省的“科创第三高地”,其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技术创新提供硬支撑。此外,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也打通了“技术—资本—产业”的转化通道。
其中,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正加速推进技术成果的场景验证与产业化落地。作为合肥都市圈承担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重要平台,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表示,“唯有坚决扛起改革重任,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引领性平台成果、支撑性产业成果、示范性制度成果,方能真正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力量。”对于下一步的安排,程羽透露,一方面,将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初期的薄弱环节,主动介入填补标准空白、打通产业堵点;另一方面,将在市场机制成熟后有序退出,推动创新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集聚,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释放技术转化动能,形成要素市场化改革示范效应
《实施方案》提出,在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合肥都市圈将采取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快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显著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益。下一步,将以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重要抓手,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要素动能。
《实施方案》明确,鼓励试点单位科研人员或团队选择“先赋权后转化”新模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可赋予其科技成果所有权不低于70%的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按程序申请开展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科大硅谷”等一系列具体部署高度吸睛。
“科大硅谷”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科大硅谷”致力于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通过全球网络高效对接优质项目与人才。其核心在于构建精准的资源匹配机制。一方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创新主体;另一方面,聚焦高端人才与技术成果,打破资源壁垒。
“围绕技术引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势必将对全国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带动作用的城市或地区形成积极示范效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合肥都市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仅是一项地方性改革任务,更承载着为国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的战略使命。“用好科技创新资源,还需要在形成土地、资金、人才以及提升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的体制机制上下一番功夫。”
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抓创新引领,合肥都市圈正以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支点,撬动全要素协同配置的新格局。展望未来,当“先赋权后转化”的制度创新点燃科研人员的创业激情,当“专业化技术转移”的机制革新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当“资本链+技术链”的深度融合注入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合肥都市圈的突围实践,不仅为安徽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核心动能,更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合肥解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法制网 gcfzw.zgtlgcjz.com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